談談宋代汝窯器的鑒定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陶瓷文化的黃金時代,汝、官、哥、定、鈞五大御用官窯,瓷質之精、釉色之純、造型之美空前絕後。位於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的汝窯,在青釉方面,由於鐵的還原達到了最佳效果,超越了當時所有的御窯,是中國青瓷發展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創舉。它所達到的崇高神秘的意境足以傲視千年陶瓷藝壇,顯示出中華民族精粹的陶瓷文化精神。 
      

一、釉色。真品的釉色青中泛藍,純淨、溫潤,釉表隱現出一種柔和含蓄的光澤。它既不同於鈞瓷的乳光,也不同于哥窯的脂光,而是一種類似于古玉般內蘊的光澤。釉較薄且平滑均勻地緊貼於胎骨,呈半透明狀。借助二十倍的放大鏡觀察可見釉中氣泡大而稀疏,猶如鑲嵌在明朗夜空中的顆顆明珠,素有「汝器釉泡如晨星」之說,就是指釉泡清晰、疏朗而言的。新仿品的釉色青中閃黃綠色,施釉厚而不勻,乳濁而不透明,由於也加入了瑪瑙石的粉末,所以釉表光澤很潤,但不夠清爽,有一種油膩的感覺。借助放大鏡觀察釉中的氣泡相互疊壓,聯成一片,像是密集堆積起來的肥皂泡。

二、胎骨。真品的胎骨是深香灰色,也就是比柱香燃後灰燼的顔色稍深一些的顔色,從器底的支釘痕破釉處可看到這種胎骨的本色。凡宋汝窯器的釉表出筋或起弦線棱角的地方常見有淺赭的色調,俗稱爲「羊肝色」。
  也許有人會問「胎骨本色的深香灰色,怎麽會穩現出這種「羊肝色」呢?原來,坯體表面的金屬礦物質在高溫燃燒過程中與窯爐內的空氣接觸而充分氧化,自然形成一種鐵紅色的氧化面與深灰的胎色相襯,透過天青色的釉層,我們看到的就是這種淺赭色調的「羊肝色」了。新仿品的胎骨是白色的,較舊器份量沈重,器體厚,胎沈,足略小,口部不是採用真品平切的修坯方法,棱角分明,薄而爽利,而是修成一個流圓的唇口,由於新仿品的胎體和釉層都很厚,所以腹壁凸起的三組弦紋也顯得模模糊糊,粗軟無力,顯現出一種肉粉的色調。 

三、紋片。真品的紋片是「蟹爪紋」。美妙異常,在開裂程度較深的碎紋中,交錯摻雜著許多無色透明的短線紋,較深的紋片是淺赭色的,較淺的短線是無色的,兩者交織疊錯,迎光觀察時發現所有的紋片都是斜茌的,像是銀光閃閃的片片魚鱗,給人以排列有序的層次感。紋片的形成,開始時是器物於高溫焙燒下産生的一種釉表缺陷,行話叫「崩釉」。汝窯的藝術匠師將這種難以控制的、千變萬化的釉病通過人爲地操作轉換爲一種自然美妙的裝飾,而且控制在這種恰到好處的程度上,的確是巧奪天工的一手絕活。新仿品紋片大小不一,很淡、很淺,基本上是無色透明的,毫無規律可循。 

 

四、支釘。宋代官用高檔瓷器入窯前,爲了避免窯爐內雜質的污染,需用匣缽裝好,並將器物用墊圈和支釘墊起,防止與匣缽粘連。高濂的《遵生八箋》說汝窯「底有芝麻細小掙針」。汝窯支釘一般爲單數,有三個、五個、七個的,六個支釘的器物只有橢圓水仙盆一種。真品是七個支釘,痕迹很淺,大小如粟米。新仿品也是七個支釘,痕迹大如綠豆,四周的釉被掀起,形成一個個的小槽坑。迄今爲止我們沒有見到有任何一件仿品能夠再現出宋汝窯瓷器清幽美妙,超塵脫俗的美學意境.Ps.芝麻支丁的斷面皆是呈現三角形.菱形.或不規則形細小.斷面胎體爲白色或灰白色.新仿品都是圓柱點形做作器狀。

文茜周報-「大觀展」北宋汝窯 故宮壓箱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bao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